Wednesday, June 24, 2009

三伏貼的源流與功效

三伏貼療法,源於清朝,又名天灸。
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 [白芥子塗法]
『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
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
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
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萬芳醫院
穴位: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藥物: 白芥子、細辛、甘遂、仙茅各一份,將其烘乾研成細末,加薑汁調成小丸子。
時間:貼在穴上 6 到 8 小時。

ㄧ般診所醫院
穴位: 大肺俞、心俞、膈俞。
藥物:延胡、細辛、麝香、白芥子、甘遂(、蘄艾)等中藥磨粉後,薑汁糊丸。
時間:貼在穴上 6 到 8 小時。

Labels:

胡乃文:三伏天

【三伏天】

最近幾年,民眾們常見許多醫院寄送的「三伏貼」廣告,它究竟是什麼呢?

必須從中醫的理論來談這個事情。有的中醫認為人有寒 像的病情,可用「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方式調整體質。於是,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養護陽氣,是最容易實行的。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

「三伏」是中國道家的一種氣象學的名詞,它指的是,一年裡的熱氣最盛之時的日子。一年之中,並非太陽直照的時候最熱,而是當伏藏於地裡面的熱氣大量累積,累積多了時就反射到地面來,這時的熱,反而最熱。

中國人常用天干和地支紀「年、月、日、時」。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中國的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夏至是太陽行經北迴歸線之時,是太陽直照北半球的時候。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伏藏在地裡的熱氣,累積到最旺的一天,稱為「初伏」或叫「入伏」,第四個庚日,是「二伏」,到立秋(進入秋天的日子)後的第一個庚日,即是「三伏」。這三個「伏日」是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叫做「三伏日」。

2007的夏至是6月22日,從這天數起,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為「初伏」,數到第四個庚日是7月25日,為「二伏」,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8月14日,為「三伏」。

基本上,這三個「伏日」是一年裡面最熱的三天,有的醫生就想到了,這三天也許就是屬於最「陽」的日子,於是,想到把「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在此運用。可能「三伏貼」就是這樣給推廣了來的。

【三伏貼貼什麼】

中醫學有個詞,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說,好的醫生,讓人根本不生病。這不難,只要將人的體質調整好,就不容易生病了。

這個概念,就是讓人免疫力增強,達到一個平衡。於是,外來的病源對身體反應不會太強,也不會不反應,就不致於容易生病。其實,增強免疫力,達到平衡並不是太難的,食物、運動、睡眠,吃喝拉撒睡各個方面,都正常了,再自我調適壓力,體質自然就調整好了。

如果不能做到這種自我調整呢?利用三個「伏日」!

2007年的7月15日,7月25日,8月14日,這三個「伏日」,可以貼一種草藥所製成的藥膏,有點像民間拔膿所使用那種「吊膏」之類的東西,貼在肺俞、腎俞、大杼、風門、膏肓之類跟心、肺、腎有關的穴道,另外再貼與脾有關的脾俞穴。貼幾個鐘頭之後撕去,等下一次的伏日,再貼一次。在三個伏日共貼三次,就叫作「三伏貼」。

這種草藥貼膏,都屬治療肺、脾、腎有關的藥物,再加上一些能走竄的藥物,例如麝香、冰片之類的。

貼藥治療法的原始出處,可能和吳師機著作的一本書,叫作《理瀹駢文》有關。書中記載了許多外治方法,用特製膏藥貼於特殊穴道,可以達到:使用很少量的藥物而獲得很好的療效。《理瀹駢文》並沒有「三伏日」貼穴法。

《理瀹駢文》很有系統的介紹貼藥治病,應該是第一本這類的書。書中有許多好用的貼藥治病方,筆者建議您,可以試試這本書裡面所舉的幫助治咳嗽、哮喘等的藥膏貼穴法,也許能在任何時間都獲益於貼穴治療。

《理瀹駢文》書中還介紹了「治感冒之三法」,云:「三法,一避風、二靜臥、三耐餓。感冒輕症,不可輕服藥發汗,恐不得其宜,則惟洩其氣而虛,變生他症,故有此三法。」

前面已經提到,醫生治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讓人不生病。「三伏貼藥」固然是屬良法,如果謹守以上治感冒三法,也許完全不必使用貼藥,更不必吃藥,不是更接近完美了?

Labels:

三伏

from: 谷万里
每個人都要經歷炎熱的“三伏”天,但有相當一部分人都不知道“三伏”是如何確定的,還有一些人甚至把“三伏”與“小暑”、“大暑”混為一談。

“三伏”既不是以農曆(即以月相曆法)為基準,也不是以西曆(即西洋曆法)為基準,而是根據中國古代夏朝制定的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曆法“夏曆”來確定的。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十天,末伏也是十天;中伏可能十天,也可能二十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為十天,出現五個庚日則為二十天。

2009年三伏時間:
初伏:2009年7月14日--7月23日
中伏:2009年7月24日--8月12日
末伏:2009年8月13日--8月22日

根據中醫學“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論,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氣血趨於機表,皮膚鬆弛,毛孔開張,有利於藥物的滲透,有助於邪氣的外驅,因此在三伏天裏運用特配的中藥敷貼於特定的穴位,刺激經絡,通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輸送可將藥物直達病所,達到治病的目的。另外,本療法在治病的同時可調動人體陽氣,鼓舞正氣,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免疫力,共奏治病、強身的雙重功效!
三伏貼的適應症:

1、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體虛容易感冒。
2、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
3、婦產科疾病:痛經、產後頭痛、產後風等寒症。
4、其他:痹證、風濕類風濕引起的各種頸、肩、腰腿痛。
5、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

以上疾病均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因此“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提前治療,可以減少發病頻率,減輕發病症狀,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採取加強貼敷的治療方案:

2009年 "冬病夏治三伏貼"具體時間:上午8:00~下午5:30
第一次:2009年7月04號(週六)~06(週一) 伏前加強
第二次:2009年7月14號(週二)~16(週四) 初 伏
第三次:2009年7月24號(週五)~26(周日) 中 伏
第四次:2009年8月03號(週一)~05(週三) 中伏加強
第五次:2009年8月13日(週四)~15(週六) 末 伏

一般每次兒童2-4小時,成人2-8小時,根據個人體質或對經絡和穴位的敏感度不同而時間各異。連續貼敷效果最佳。
注意事項:
1、 三伏貼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效果最佳。但是也不必拘泥,整個伏天都可收到滿意療效。
2、敷貼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
3、禁忌人群:孕婦、1歲以下兒童、敷貼局部有破損者不宜敷貼;疾病發作期:如正在發燒,咳喘等
4、貼敷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忌食海鮮,避免電扇直吹或溫度過低的空調房間久待。
5、貼藥後,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屬於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大多可以忍受。如果上述感覺特別劇烈,達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須及時取下藥物,並用清水沖洗局部。

Labels:

三伏貼就是在三伏天

(即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初伏天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天)
這三天裡,在我們背部一些治療哮喘的穴位上,貼上化痰定喘的中藥,以減緩氣喘的發作,
通常每年於每伏天各貼一次,連續貼三年,對於常年受氣喘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中藥伏貼」是趁夏季疾病緩解期時,對患者治療的一種方法,
是根據「冬病夏治」的治療原則而來,
在三伏日時將「益元膏」貼於背部的特定穴位。
益元膏作法取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麝香 等研成細末,
用薑汁調成膏狀備用。

將益元膏分鋪在六塊直徑約五公分的蠟紙或玻璃紙上,
貼於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穴,再用膠布固定。
這種方法在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每次貼4~6小時,
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皮膚受傷,
每三次為一個療程,每年一到夏天就貼,連續貼3~5年。
本診所已有多年的治療經驗,經由北京廣安門醫院臨床證實,
對過敏氣喘的患者8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使感冒減少,咳喘、咳痰
減輕,並增強抗病能力。



-----------------------------

每天都可以貼的不是中醫的"三伏貼",因為據我的觀察"三伏天"是有季節性的,據萬年曆上所查到的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
---94年(國曆7/15<農曆6/10>)
---95年(國曆7/20<農曆6/25>)
---96年(國曆7/15<農曆6/2>)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為「中伏」
---94年(國曆7/25<農曆6/20>)
---95年(國曆7/30<農曆7/6>)
---96年(國曆7/25<農曆6/12>)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94年(國曆8/14<農曆7/10>)
---95年(國曆8/9<農曆7/16>)
---96年(國曆8/14<農曆7/2>)


中醫是一門"時間醫學",這部份如你有空可至重慶南路那幾家中醫書店參考經絡學說方面的書籍
如"子午流注與氣功健身"---

也是一門"天人合一"的醫學

這些在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到處都有蹤跡可尋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下是網上找來的引述---不好意思東拼西湊的把原出處給遺漏了---敬請原出帖者見諒---


中醫認為天人是合一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日子,加上人體陽氣旺盛皮膚
腠理完全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由於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病在肺(呼吸系統),配五行屬金,故於夏至後的炎熱季節,選擇
屬金之『庚』日或『辛』,每隔十日,連續三次於特定穴位用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
中藥進行穴位敷貼,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所謂「冬病夏治」,在夏季治療秋冬易發之呼吸系統疾病,可達到最好的效果。
研究報告指出,依此法連續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非常好。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醫就提出了“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整體,
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機體也相應地產生反應。
防治疾病時順應天氣和時節的變化,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
所謂的“子午流注、適時開穴”
理論。
冬天容易發生的疾病可以在夏天防治,在夏天易於滋生的疾病也可以在冬天防治,即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中醫與時間生物醫學

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節律,這是生命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適應於自然界的一種表現,中醫把
這種現象稱為“天人合一”。
研究生物節律與醫學關係有重要意義,它將深刻改變現代醫學的面貌。
而中醫理論早就十分重視生物節律與醫學的診斷和治療的關係,這主要體現在中醫用干支記時的
“子午流注”方法,
來掌握疾病發生的規律,以及作為治療用藥指導上。

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
故甚也。”
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也敍述了這樣觀點: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他同時敍述了六經病的生物節律現象:“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解也。”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戊上;”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這樣就為六經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機。

“子午流注”是根據《內經》中“天人合一”的理論為基礎的,一晝夜,氣行五十周於身,
並根據人體12條經脈流注程式

,以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將臟腑配合在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上成為
“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時取穴治療。

“子午流注”取穴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天干為取穴方法的“納甲法”,
另一種是以地支為取穴方法的“納支法”。中醫常用的多為“納支法”。

在“納支法”理論中,十二經氣血流注順序如下:

肺:寅時(淩晨3-5時)→大腸:卯時(淩晨5-7時)→胃:辰時(7-9時)→脾:巳時(9-11時)
→心:午時(11-13時)→小腸:未時(13-15時)→膀胱:申時(15-17時)→腎:酉時(17-18時)
→心包:戌(19-21時)→三焦:亥時(21-23時)→膽:子時(23-淩晨1時)→肝:丑時(淩晨1-3時)。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