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3, 2007

牛樟芝 先人發崛的瑰寶

牛樟芝 先人發崛的瑰寶

牛樟芝成為台灣自然生態的國寶,是1996年才被學者確認。這種養身聖品其實早在18世紀時,就被宜蘭開拓先人吳沙所發崛,直到今天才登上國際舞台。

中影公司早年曾出品一部電影「唐山過台灣」,描述清朝嘉慶年間宜蘭開拓人士吳沙,原本為了爭奪土地和原住民對立,後來原住民部落發生疫情,略通醫術的吳沙對原住民提供照料,終於改變漢人與原住民間的關係。

吳沙的故事流傳近200年後,到了他的後人吳麗玉身上又有了新發現。從小住在宜蘭大竹圍的吳麗玉,和先生藍明煌在1987年創立偉翔生技公司,原本是要銷 售靈芝,由於靈芝在熬煮過程中容易發霉,為了解決保存問題,吳麗玉遍尋各種天然植物,想摻配在靈芝中,後經族中長輩提醒,從家族祠堂的文獻中,找到解決之 鑰的樟芝。

吳麗玉的兒子、偉翔生技研發長藍蒼洲表示,吳氏家譜有一段記載吳沙當年對樟芝的描述:「樟芝須熬水蒸煮,濾其汁,久不生腐。」

不過,樟芝原僅用於防腐作用,有一天藍蒼洲的叔叔進入原住民村落時,發現原住民要嫁女兒時,會將野生樟芝做為嫁妝,日後將樟芝懸掛在屋外,一旦身體出現病痛,可以含著樟芝來止痛。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蘇慶華表示,樟芝從1990年代初期突然成為市場新寵兒,最初大家以為是靈芝的一種,但翻遍世界各植物資料庫,始終無法為樟芝找到合適的學名,直到1996年經學界確認,這是獨一無二的新種。

藍蒼洲說,野生樟芝是生長在腐朽的牛樟樹上,牛樟樹從生長到腐朽長達75年,近年來在山老鼠盜採下,全台剩下的牛樟樹已經不多,因此不少企業紛紛著手研究人工栽培的固體樟芝。

以偉翔生技為例,13年前世界真菌協會會長來台採集真菌,這位德國籍教授在全球尋找100種以上真菌,希望開發出新一代的青黴素。該教授在訪台過程中,曾透過藍明煌幫忙,到台灣山區蒐集真菌樣本。

後來為了感謝藍明煌幫忙,該教授送給偉翔生技一項意想不到的禮物。他將在台採集真菌之餘,順便完成的牛樟樹研究報告送給偉翔生技公司,讓偉翔得以利用其他草本植物,仿生出樟芝的生長環境。

藍蒼洲是偉翔第二代接班人,他每次提到這位德國教授時,都會感慨的說:「先人發現樟芝超過200年,我們卻是靠德國人協助才開發出栽培技術。」

另外,由於樟芝所含的200多種三←類,已經引起美國癌症協會重視,但是天然樟芝不易取得,該協會已公布,以合成方式來發展三←類,至今已做出50種以上。

土肉桂 價值更勝舶來品

土肉桂 價值更勝舶來品
溫伯力生技公司父子檔的溫仁財(左)和溫錦州,同力協力創建台灣最大的肉桂林。
溫伯力生技/提供

坐在咖啡店裡品嚐一杯卡布其諾,你是否會添加一絲肉桂粉增加口感?肉桂扮演香料的歷史相當久遠,其味道可以芳香、可以辛辣,又帶點木頭味,許多人感受肉桂散發的異國情調,但很少有人知道,台灣特有土肉桂的價值,可能更勝於舶來品。

朝陽科技大學副校長曾耀銘說,台灣土肉桂的研究,最早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在1987年率先發表,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藥廠從肉桂開發出正式的藥品,但是在中藥記載中,肉桂早已具備民間流傳的醫藥價值。

目前和曾耀銘合作的蓮的溫伯力生技公司,是國內種植肉桂面積最大的公司之一。溫伯力生技總經理溫錦州原是公務人員,棄公從商後曾到南非經商,後因事業不順,才決定回到花蓮老家。

溫錦州回到老家時,當時父親溫仁財正響應政府政策,在靠近花東縱谷的20公頃山坡地,種植1萬多棵肉桂樹。但溫仁財告訴兒子:「你要再去唸書才可以接棒。」

因此,原本學機械的溫錦洲,後來再唸了屏東及朝陽兩所科技大學的兩個研究所,分別專攻食品與藥品及市場管理。

為了推銷肉桂的價值,溫錦州經常往來花蓮到屏東,從屏東到台中,再從台中回到花蓮,主要是尋找學校建教合作,找出各種加工的機會,以及參加農產品推廣。

溫錦州表示,溫伯力生產的肉桂產品,最近已與花蓮晶華酒店洽談合作,他也已經做出保健食品膠囊。

另家台灣肉桂生技公司,董事長洪正雄原開設園藝店,並當過中華搜救總隊分隊副隊長,由於熱愛登山,有一次在山林中發現特有的台灣土肉桂。

洪正雄回憶,土肉桂在10多年前成為盜採目標後,目前中藥店已不容易見到本土肉桂,每年必須進口國外的肉桂,最高一年3,000公噸。他指出,來自海外的肉桂,以錫蘭進口的青化桂最貴,肉桂醛高達93%,每台斤售價可達1.6萬元左右。

洪正雄為了研發出比國外更高級的肉桂,花了三年時間研發肥料配方,經過不斷品種改良,將原本在山中找到的肉桂,肉桂醛含量從84%提高到92%。

接著他以園藝的技藝,成功將肉桂從山區移植到熱帶平地,不僅讓肉桂樹更適合投入大量栽種,他成立的台灣肉桂生技公司,更獲得農委會許可,在屏東農業生技園區正式設廠。

洪正雄說,肉桂在台灣社會中,有70%用做香料,25%做中藥材,最後5%才供做食品添加劑。但透過他的研發,肉桂已發展出肉桂酒及肉桂露等新產品。

數年前發生的921地震,為了重建台灣中部生機,國內不少有識之士投入,國內知名律師王清峰就以協助災民種植肉桂樹為主要志業。為了大規模種植肉桂,王清峰號召7,000多人捐了750萬元,買了近5萬株種苗,以五年時間在中寮鄉協助災民種植肉桂。

青脆枝 日人眼中綠色黃金

青脆枝 日人眼中綠色黃金
青脆枝種植容易,但含有劇毒,其經濟價值僅對大藥廠有幫助。
明文彥科技/提供

有一段時間,台灣的青脆枝被日本人當做會「長鈔票」的綠色黃金;現在要是換做台灣人做主,能不能也從青脆枝上找到價值?

曾有青脆枝10年種植經驗的蕭振和認為,青脆枝栽種技術並不難,但重點是,種了青脆枝後能賣給誰?蕭振和指出,青脆枝除了供應大藥廠做為抗癌藥外,就沒有其他用途了。

他更提出警告,「青脆枝有毒,不能直接摘來當中藥吃」。他說:「有一次鄰居不信邪,硬是摘了青脆枝葉子回去煮,吃下去後雖然沒致命,但頭痛了好幾天。」

蕭振和以日本養樂多過去的做法分析成本,青脆枝葉子採下後,先攪碎成粉末,再抽精製作成半成品,光是這些步驟,就要投資新台幣20億元;這還不算後續做原料藥及下游製劑的投資金額。

另外,由於喜樹鹼專利今年到期,國際行情已由每公斤1.5萬美元大幅滑,跌目前只有3,000美元。

從2005年起,日本養樂多公司中止和全台農民的契種合約,蕭振和說:「台灣農民種植能力特別強,日本人要求每分地收成1,500公斤,但我們交給日本人 時,每分地收成量可達到2,500公斤。」這些多餘的產量,被日本人收起來庫存,未來幾年就算不種植,也能充分滿足所需的喜樹鹼。

日本養樂多公司決定中止在台灣種植青脆枝時,不少農民想找國內企業甚至政府幫忙,但結果並不理想。

蕭振和說,民間業者沒有足夠資金及市場,消化原來的種植面積,農民期望最大的是台糖公司,但台糖的態度卻是,「租地可以,要台糖收購青脆枝不可能」。

台糖研究所所長王國禧無奈地說:「隨著喜樹鹼價格滑落,現在台灣再種青脆枝,成本已比不上大陸的喜樹了。」

日本人由台灣青脆枝中開發喜樹鹼藥物市場後,引起國人思考從植物中研發癌症藥物的可能性,包括明文彥與誼元智高科技公司,近年來分別從青脆枝及喜樹兩種植物,想要發展出新藥物。

明文彥科技總經理陳高明原是瑞士商諾華藥廠研發專家,正研究由青脆枝中發展第二代喜樹鹼抗癌藥。陳高明指出,未來可繼續發展的藥物還有八種以上。

誼元智高科技公司總經理汪榮隆則看準青脆枝在國際市場已喪失競爭力,決定改弦易轍,改良大陸的喜樹品種。

汪榮隆了五年時間努力,獲得生技中心大力支持,但在國內未受到企業重視,直到去年10月,一家德國創投公司看中汪榮隆栽種的喜樹,決定和誼元智高簽下合作意向書。

汪榮隆說:「台灣自然生長出來的青脆枝,日本人拿到國際市場賺大錢,現在台灣人又再種喜樹,這次是不是改由德國人拿到國際市場賺錢?」汪榮隆一語道盡台灣坐擁天然資源,卻無福享受市場利潤的無奈。

青脆枝 土肉桂 台灣新國寶

青脆枝土肉桂 台灣創匯新國寶

1697年,清代第一位來台考察地理的郁永河,曾經寫下對台灣土地的認同。隨著21世紀到來,愈來愈多人發現台灣特別的植物青脆枝、牛樟芝及土肉桂,有的曾在世界上發光發熱,有的仍像一塊璞玉,等待更多產學研各界專家繼續琢磨。

這些台灣生態方面的國寶,在國內相關業者默默耕枟下,陸續開結果,更獲國外重要期刊、文獻重視,相繼發表,本報特針對這些台灣國寶,製作深度報導。

寬大的葉片上沾滿了露水,神遠農茶行老闆蕭振和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小樹林,這塊僅有1分地大的農田長的樹種叫「青脆枝」,有興趣栽種的農民,必須回到原生地蘭嶼才能找得到。

蕭振和說,兩年前全省栽種青脆枝有600公頃土地,分布在嘉義、屏東及台東等地,拜日本養樂多公司之賜,台灣的青脆枝曾有10年以上時間,成為全球抗癌藥的主要原料,每年幫日本人賺進200億日元。

從青脆枝中萃取出來的抗癌原料藥,學名稱為「喜樹鹼」,研究喜樹鹼近10年的藥物專家陳高明說,1966年西方學者發現,中國大陸北方生長的喜樹,所含的喜樹鹼對抑制癌細胞很有價值,這項理論發表後,日本養樂多在蘭嶼找到青脆枝,並證明它的喜樹鹼含量比大陸的更高。

1994年起,日本養樂多正式將喜樹鹼進軍全球大腸癌及肺癌藥物市場。養樂多醫藥品部前部長阪本重善在2003年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說,託台灣「青脆枝」之福,養樂多開發出來的抗癌藥物Campto,銷全球77國,每年為該公司賺進200億日圓。

蕭振和曾為日本人種過青脆枝,他透露青脆枝每五年收成一次,若加上年租,每公頃一年賺不到100萬元。

但日本人有計畫地在台契種青脆枝,直到2000年以後才引起國人重視,部分學者專家再接再厲尋找喜樹鹼的新藥物。曾幫日本人尋找契種戶的國內業者感慨,青脆枝從研究、栽種到轉為工業生產,全都是日本人做的。

今年起,喜樹鹼相關專利陸續到期,日本養樂多的大腸癌及肺癌藥,在國際上逐漸遇到競爭對手,喜樹鹼市場行情大幅滑落。2005年開始,日本人決定和台灣的契種農民中止合作,但在之前,養樂多已儲備足量的喜樹鹼。

園藝專家說明,青脆枝不是台灣特有的植物,但日本人確實從台灣土地發崛出青脆枝的價值。其實台灣還有很多原生原種的植物,在應用到商業市場仍有很大潛力。其中又以土肉桂和牛樟芝,是近十年來公認最熱門的植物。

去年8月,英國「藥物探索(Drug Discovery Today)」期刊曾發表一篇評論,在全球33種天然植物中,發現一項可抑制腫瘤的類黃桐醣←,這33種天然植物中,台灣的土肉桂就含有三項。

這篇評論是朝陽科技大學副校長曾耀銘所發表。曾耀銘自豪的說:「全世界兩大肉桂輸出國是中國大陸、錫蘭,但兩地的肉桂都是從樹根和樹皮取得,樹皮一旦被剝,肉桂樹也死了;只有台灣的土肉桂,從樹葉上就可採收,像採茶一樣方便。」

另一項台灣國寶牛樟芝,更是找遍全球都找不到的原生種。新竹食品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王伯徹不久前爭取到經濟部技術處的茹菌類科專計畫,希望將台灣較有價值的菇菌類植物,向各國申請專利,這些菇菌類植物中,樟芝是最受重視的項目。

王伯徹說,台灣在樟芝的菌株、培養技術及條件方面,已獲美國六項專利,日本及大陸的專利也在申請中;肉桂的價值,已國際上獲得肯定。

為保障台灣特有生物的品種權,農委會依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精神,委託台大農藝系系主任郭華仁著手「遺傳資源法」立法可行性。

郭華仁說,1992年巴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在南半球國家力挺下,「生物多樣性公約」已成為近15年來爭論生物資源利益分配的重要準則。

郭華仁指出,要是建立起完整的遺傳資源法,不論國外學者或研究機構來台研究各種植物,都須向政府提出申請;研究成果後續被開發成藥物,更須將部分利益回饋給土地擁有者及主管單位。只是,學者版的「遺傳資源法」去年初送交農委會後,至今仍未完成官方草案。

也許就像郭華仁所說:「過去我們不知道,所以無所失;現在已知道了,要不要去拾出來?」這些台灣特有國寶,政府與國人應該更加重視,協助讓其在世界發光發亮。

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襁褓救命感念一甲子

「沒有洪醫師當年救命恩情,就沒有現在的我……」,苦尋「恩人」廿年的王龍雄說。

在嘉義出生的工廠會計協助下,王龍雄順利與高齡九十五歲的老醫師洪東發取得聯繫;回憶當年義診施恩,王龍雄仍久久不能自已。

二戰末期,日人徵召台籍民夫越洋參戰,王龍雄的父親王鎰壽因受過日本教育,受命至海南島主持西洋火腿工廠。在當地出世的王龍雄不到一歲便因國軍撤守,與雙親坐船回台,一場急病成了尋人故事開頭。

大年初三 兩人見面續前緣

曾獲好人好事代表的九十五歲嘉義市民洪東發,於六十三年前在海南島工作,無意間救活友人襁褓中的兒子,也就是目前在桃園縣觀音鄉經營「伊里化工廠」的王龍雄。

事隔一甲子,王龍雄一直念念不忘他的救命恩人,尋尋覓覓終於在日前聯絡到洪東發,大年初三,兩人將首度見面,再續前緣。

這段陳年往事,洪東發早已忘記,他說「船過水無痕」,不過,昨天接到王龍雄的電話,再度勾起他的回憶;他說,感覺很榮幸,更敬佩王龍雄受恩報本的精神。

廿七歲那一年,洪東發到海南島工作,在當地多年,認識旅居海南島的台北板橋人王溢壽,同是台灣人,感覺特別親切,結為好友。有一天,洪東發散步到王家,無意間發現門邊一個厚紙箱內放置一名奄奄一息的嬰兒,全身高溫約四十度,腹漲如鼓,一動也不動,王氏夫婦淚流滿面,表示兒子大便洩瀉不停,兩眼不能合,醫師宣布無效,剛從醫院抱回來

洪東發因祖父及父親、舅舅都是中醫師,中西醫都有接觸,頗懂醫療,他翻翻嬰兒的眼皮,還有振動反應,他認為孩子還有救

家傳藥粉 救活瀕死嬰兒

救人如救火,洪東發研判,嬰兒應是急性腸炎,引發腹漲過大壓迫心肺而呼吸困難。他立即跑回家拿來薄荷油,輕抹孩子肚臍,再用毛巾包住保溫,不久,孩子不斷放屁,肚子縮小、痙攣也減少發作,他再以中藥「正川連」粉(比黃連還苦)泡開水,灌入孩子口中,告訴王氏夫婦,只要灌進的藥沒有吐出來就有救了

洪東發說,事後他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今年六十三歲的王龍雄卻緊記在心,一直沒有忘記救命恩人, 他說,沒有洪東發就沒有今天的他。卅三年次的王龍雄說,他在海南島出生,滿周歲才隨父母回台灣,廿多年前,他旅居美國時,曾依母親給的地址寄賀卡給洪東 發,兩人也曾經通信,但後來因洪家門牌號碼換了,兩人就此失去聯絡;這段往事,洪東發全不記得了。

十年前,王龍雄返台定居,並在桃園觀音鄉經營化工廠,尋找恩人的心願一直沒斷,他得知公司會計陳淑真 是嘉義人,特地請陳女問問家人,是否認識洪東發?就這麼巧合,陳父陳育烈是嘉義市文獻委員賴彰能的表弟,賴彰能與洪東發是多年老友,他曾經跟表弟提過洪東 發經常行善及收藏很多化石的事蹟,陳育烈有印象,詢問賴彰能,才為這段事隔一甲子的報恩之路搭上線。

洪東發是國內收藏化石的老前輩,樂於行善,他曾經因阿里山櫻花染病枯死,而連續七年向日本尾崎博士及日本櫻花協會交涉,空運大量櫻花苗木,分別種在阿里山、陽明山、梅山大坪等地,每逢花季花團錦簇,洪東發功不可沒。

多年來,洪東發一直旅居國外,近年來,因年歲大,在家人勸說下而返台定居,但數十年來,他一直維持運動習慣,除耳朵重聽外,身體硬朗,至今仍能彎腰摸地,大年初三,王龍雄要來看他,他很高興,也期待。

Thursday, February 15, 2007

急性鼻竇炎

治療:
一方面抑止發炎。
二方面把鼻竇口腔裡累積的分泌物引流出,以免發炎感染的情形繼續惡化下。

【中醫辨證論治】

肺經風熱:
病因:(1)生活起居失常。(2)寒暖不調。
   (3)過度疲勞。易被外邪侵犯。
主證:鼻流多量黃白黏涕,鼻塞時作,嗅覺減退,鼻甲黏膜紅腫,前額或顴部
疼痛,全身並見發熱惡寒,咳嗽痰多,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或浮滑數。
治療:治則;疏風清熱、芳香通竅。
方藥:蒼耳散(可加菊花:疏風清熱;葛根:升發清陽解熱生津;
黃芩、連翹:清肺熱)。

膽府鬱熱:
病因:(1)情志不暢、膽失疏泄。(2)外感邪熱、內犯於膽。
   (3)飲酒過度、酒歸於膽。
主證:鼻涕黃濁黏稠如膿,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覺差、鼻竅肌膜紅赤腫脹
,頭痛劇烈,或前額痛,或雙側太陽穴痛,或面部顴骨疼痛,全身並見
發熱,口苦咽乾,目眩、耳嗚耳聾,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治則;清泄膽熱,利濕通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

脾經濕熱:
病因:(1)過食肥甘、濕熱內生。(2)外邪侵龔、內傷脾胃。
主證:鼻涕黃濁量多,涓涓長流,涕帶臭味,鼻塞較甚。嗅覺消失,鼻竅肌膜
紅腫,全身並見頭痛劇烈,頭重脹不適,肢體困倦,食慾不振,脘腹脹
滿,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
治療:治則;清脾瀉熱、利濕祛濁。
方藥:黃芩滑石湯、加味四苓散、甘露消毒丹。

肺脾氣虛:
病因:(1)病後失養、體質虛弱。(2)邪毒內困、遷延失治。
   (3)勞倦過度、正氣耗傷。

肺氣虛寒:
主證:鼻涕黏白而量多,無臭味,嗅覺減退,鼻塞或輕或重,鼻竅肌膜腫脹
淡紅,每遇風冷則症狀加重。全身可見頭重頭昏,自汗惡風,氣短無
力,懶言聲低,咳嗽痰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則:溫補肺氣,疏散風寒。
方藥:選用溫肺止流丹加蒼耳子、辛夷花、白芷。
註:(如肺脾氣虛,易感外邪,常患感冒者,可加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
頭痛頭重頭暈者,選加白芷、川芎、蒿本、白蒺藜等。鼻塞較甚者,可
選加白芷、辛夷花、蒼耳子、石菖蒲等以芳香通竅。鼻涕黃濁量多者,
因濕濁滯留,久鬱化熱,為正虛邪實,需用托裡透膿之法,可選用托裡
消毒散。或可加黃蓮、車前子、木通等以清利濕熱 )。

脾氣虛弱:
主證:鼻涕黏白或黏黃量多,無臭味,鼻塞較重,嗅覺減退鼻內黏膜淡紅,
腫脹較甚,全身並見頭重眩暈,肢倦乏力,食少腹脹,面色蒼白或
萎黃,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則:宜健脾益氣,清利濕濁。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黃耆、澤瀉。(黃耆:加強方中補氣之功。澤瀉,健脾
利濕。亦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通、澤瀉,以補中益氣,升清化濕)。

中耳炎---“耳膿”、“耳疳”

中耳炎是常見的耳病,中醫學對中耳炎治療有一定的經驗,可供參考。

中醫將本病稱為“耳膿”、“耳疳”。認為是因肝膽濕熱、邪氣盛行而引起,治療時有虛實之分。

實證的主要癥狀為耳內脹悶,耳痛,面色紅赤,聽力下降,耳鳴,耳道膿液黃稠。多見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通竅耳聾丸治療。湯藥可選用:銀花10g,連翹15g,公英10g,地丁10g,黃芩10g,黃柏10g,魚腥草10g,甘草10g,柴胡10g。水煎服,每日兩次,每次150ml。外治法可用大蒜1瓣,蒸餾水10ml,將大蒜洗淨搗爛。取汁與蒸餾水混勻,滴耳,每日數次,1次數滴,療效理想。

虛證的主要癥狀為耳道流液,膿色清稀,耳聾,耳鳴,面色萎黃,頭昏眼花,四肢乏力,屬於脾腎氣虛。中成藥可選用歸脾丸、參苓白術丸治療。可加服湯藥:銀花10g,白芷10g,地膚子10g,魚腥草10g,野菊花10g。水煎服,每日2次。

患者若耳內腫痛不甚,耳內膿出經久不幹,色黃不黏,微有腥臭,伴有頭昏耳鳴,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腰酸乏力等症,屬於陰虛火旺。中成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耳聾左慈丸治療。湯藥可選用:知母10g,黃柏10g,山萸肉10g,山藥10g,丹皮10g,赤芍10g,澤瀉10g,竹葉6g。水煎服,每日 2次。除內服藥外,可配合外治法:取五倍子(炒黑存性)3g,枯礬1g,研極細末,取少許吹入耳內,吹藥前應先將耳內分泌物擦淨。

中耳炎的治療,除內服外用藥物治療外,還可配合飲食療法:可取冬瓜30g,鮮九龍吐珠(風車草)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 天。或取薏苡仁18g,金銀花12g,柴胡9g,鱉甲15g,紅糖適量,將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外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天。

一旦患上中耳炎,還可多食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黃瓜、苦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