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5, 2007

病當何禁 ?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 王冰曰:有所遺者,邪氣衰去不盡,如遺之在人也。視其虛實,調其逆從,謂審其虛實而補瀉之,則必已。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是所謂戒食勞也。熱雖少愈,猶未盡除,脾胃氣虛,故未能消化,肉堅食駐,故熱復生。復謂復舊病也。】
【 馬蒔曰:此言病之所以遺者,由於強食,而有治之之方,復有禁之之要也。熱病已愈,而邪氣不得盡衰,若有所遺而在者,以其熱甚而強食之,則邪氣與穀氣相蒸,兩熱相合,所以病之有所遺也。必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則可使必已矣。然與其治之於既遣之後,孰若禁之於未遺之先。病熱少愈,胃氣尚虛,而強食大肉,則肉本性熱而難化,所以熱病復生,或多食之則熱病仍遺矣,此其當禁者也。上文言穀則非肉,亦能病於強食,而此止云肉,正以肉較之穀,尤所當禁者耳。】
【 張志聰曰:《傷寒論》曰: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蓋因傷寒熱甚之時,而強食其食,故有宿食之所遺也。又曰: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謂其餘熱未盡而強增穀食也,此即復釋上文之意也。夫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正氣虛者,補其正氣;餘熱未盡者,清其餘邪。《傷寒論》曰:傷寒差已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此之謂調其逆從也。少愈者,邪熱未盡也。肉謂豕肉,豕乃水畜,其性躁善奔,蓋天之寒邪,即太陽寒水之氣,邪未盡而食以豕肉,是動吾身之寒,以應病之餘熱,似猶寒傷太陽而復病也。此言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氣相合者也。水畜之肉,其性寒冷,是以多食則遺。】


忌口
在中醫的理論上,適當忌口,這是十分重要的,而現存中醫最早的典籍有不少論述忌口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大方面。

第一忌量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類,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儘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的食物有節,是指忌貪時過度,也忌飢餓日久。如果不注意食飲有節就要產生嚴重後果。《素問‧生氣通天論》講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當然,「飽食」、「大飲」之危害還不僅限於腸澼、痔、氣逆等。在《素問‧痹論》中還講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說明量的飲食超過了胃納脾的能力,升降失去常度,而產生各種病症。

第二忌偏
即對某食物不可過於貪食,貪食必然要造成過量和過味。《靈樞‧五味論》中說:「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又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惋心。」十分清楚,這裡所說的癃、渴、惋心、嘔、洞心都是因五味太偏而造成的病症,在《素問、五臟生成論》中更明確指出: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色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謅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對於五臟有病,在《靈樞‧五味論》中提出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經驗都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第三病後忌口
如《素問‧熱論》說:熱病以癒,時有所遺者,何也?…..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又說:「熱病當何禁之,…病熱少癒,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裡明確提出,在外感熱病的後期,「病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食肉與多食。沒經過長期經驗累積是不會知道的。某些疾病在恢復或治療過程中,必須忌吃某些食物,不然便會引起疾病的復發或加重:另一原因則是食物的配伍禁忌,會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亦即是『食物中毒者』。但甚麼病要忌甚麼,是否有標準可尋呢?而且各地的忌口習慣又有些不同?有些又過分繁瑣,常令人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就算是不同的中醫師,對病人亦有不同的忌口指示,好像沒有確切的標準。而西醫又不太重視忌口,這就更令人覺得忌口之難!!

如果從中醫基本觀念來看,忌口的原則是要分清:虛、實、寒、熱四個方面。也就是,虛寒證者忌食生冷蔬果等涼性食物,還要避免突然進補,熱實證者則忌食辛辣動火的燥性食物,也要避免滋補食物的進補。另外濕盛者忌食肥膩生痰食物,陰虛者忌食香燥,中滿者忌食甘味,其實忌口實際上乃是食療的反方面。

食療也有禁忌
食療乃是用食物去治療疾病,而忌口就是當患了疾病後,要避免某些會加重病情,或降低療效的食物。例如最普遍的咳嗽證,如果屬於寒咳型,即喉癢、痰稀白、畏風寒、舌質淡白、舌苔薄白口淡,就不宜食冰冷飲品及金山橙,特別是白菜包括大小白菜、西洋菜、豆芽菜及果汁等等。另有些人多白痰或黃痰,均要暫時避免食奶製品、甜品等如:巧克力之類,而黃、稠痰多則不要食榴槤、荔枝、龍眼;否則痰易變得更稠而富黏性,難以消除,但有實熱的咳嗽、舌苔黃、舌質絳、口臭、咯黃痰、口苦、口乾而欲飲冷飲等;則宜忌一切辛辣、煎炸的食物。特別是有咯血的慢性病,如支氣管擴張,經驗上有禁食「發物」的禁忌,如食鴨後往往容易有多量鮮血咯出。所謂「發物」主要指會引起舊病復發之食物。
以中醫的觀點有下列三種:
1.動物性食品﹕含有激素,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之亢進、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過生理劑量時,可誘發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等。
2.刺激性食物﹕酒類、辛辣對於炎性病灶的刺激可引起炎症擴散,瘡瘍復發,這與上述火熱症候忌食熱性食物意義相同。
3.過敏源食物﹕食後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如魚、蝦等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的蕁麻疹復發,上述都是患有宿疾者應當注意的。

不過;有些人覺得忌口似乎沒有『科學根據』。其實所謂科學,無非是將人類對事物的觀察加以系統化、理論化罷了!科學理論所依賴的正是人類從各種事物中得到的經驗。有些事實和經驗暫時未能用系統化、理論化的方法去解釋,但不等於這些經驗和事實『不合乎科學』。中醫學中有大量這類的內容,這些都是中國人在對抗疾病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和事實,雖然這些東西暫時未能用現代科學的水平解釋清楚,但絕大部分是真確的。故忌口的經驗,更非常值得重視的。

現代人往往過分迷信醫藥治病,而忽略了一個事實,也就是目前社會上發生的疾病,實際上有兩大成因,其一是行為的舛離自然法則,包括身、心兩個方面,其二就是飲食的舛離自然之法則。這兩者都不是單靠藥物可治的。要解決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整個人類社會的大改革,不容易一下子說得清楚,至於第二個問題,亦涉及社會層面,包括人類所獲得的食品普遍受人為污染等問題,個人所能做到的恐怕不會太多,但忌口至少是一個可行的保健、保命的方法。切勿以為『樣樣都有營養』就可以亂吃一通,其實充斥市面的『垃圾食物』多得不知凡幾,大多數人,不知選擇,不適當忌口,無異於將肚皮變做垃圾桶,實在不是智者所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